去年聖誕節期,過得很特別。我有榮幸與兩位大使同席吃飯,兩者都學識淵博,擁有博士學位,並且都忠貞愛國,時時以國家福祉為最高考量。

        頭一位見面的是台灣駐加拿大大使李大維博士。擔任駐美代表時期,面對外交的困境,李大維大使的沉穩、政治智慧、和鍥而不捨的耐性,眾目昭彰;而去年(2010年),他被加拿大渥太華「大使館周報」票選為加拿大第二名最具影響力的大使中,僅次於美國駐加大使杰卡布森。

        在台灣和加拿大之間並無正式邦交關係的劣勢下,李大維大使獲外交圈的肯定並以大使稱之,若非有真本事,是做不到的;不但如此,他的影響力居然還勝於與加拿大一向關係密切的英國大使,更是讓人稱奇。這可是我平生頭一遭與大使吃飯。心情興奮,不在話下。見了面發現李大使鋒芒內斂,謙和有禮,很能聆聽人;難怪有新聞媒體稱讚他是EQ極高的外交官。

        與李大使共進晚餐後,隔了十天左右又有機會與另一位大使共進晚餐。她就是天國大使石桂林博士(Gwen R. Shaw),石桂林博士是國際末世使女與僕人使命團的創辦人,上帝曾差派她到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做祂的大使宣揚福音,凡她到訪之地,有聖靈的火和神蹟奇事隨著她﹔除此之外,她個人撰寫了五十本以上的書籍,並且寫了許多詩歌。

       

頭一個宣教工場─中國

        席間,石博士懂得吃中國菜的程度令我詫異;她不僅喜歡吃中國菜,還吃得十分道地。這可是其來有自的;儘管上帝派她去過那麼多的國家傳道,但中國是她頭一個宣教的工場,並且她在華人當中服事廿多年,佔了她至今六十多年傳道生涯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年歲。

        聖經學院畢業後,她領受呼召去中國傳道。那時是1947年,正值國共交戰時期,許多宣教機構正召回所屬宣教士,沒有宣教機構願意差派她。但她曉得能向華人傳福音的時間不多了,仍執意順服呼召,憑信心去中國。就在那一年年終,她帶著一本聖經和十塊錢離開了北美,當時她並不曉得未來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中國大陸會落在共產黨八路軍的手上。

        從上海,到搭船走揚子江到重慶,又去內蒙戈壁,她竭力把握機會服事;然而,她發現儘管來到中國,服事機會並不多。主給她對華人的負擔愈來愈沉重,她開始在上帝面前哀哭祈禱。她不斷祈禱,尋求上帝的心意,渴望在中國福音大門關閉之前,能完成上帝呼召的託付。

        一天,她突然有很深的感動,要去甘肅岷縣見老宣教士宣信牧師(W. W. Simpson,不是宣道會創辦人宣信博士)。從戈壁到岷縣是相當長的旅程,在那時代,這不是一段易路。有一度,她們搭的車還在沙漠中拋錨了。 石博士俏皮地表達心得:「中國男人是紳士,既體貼又有禮。若是你非要在沙漠中央車子拋錨,要禱告你是與中國男人在一起。」

        好不容易見到宣森牧師,他一批頭就說:「你們真不該來。那麼長的路,白白走一遭。聖靈告訴我,中國大陸在今年秋天就會整個落在共產黨手中。下星期我就要動身回美國。」

        要知道當時在岷縣,沒有報紙、收音機、電視提供訊息,讓宣森牧師曉得「機密」資訊,聖靈是他惟一的消息來源。其實,許多戰亂危險地區宣教士們的安危和行動全繫於聖靈的指引。在石桂林博士的宣教生涯,清楚可見這一點特質;上帝帶領她安然渡過許多在人看是危險的路途。

        宣森牧師這席話並沒讓她灰心沮喪。她觀看宣森牧師剛建好美麗的聖經學校校舍,就請問宣森牧師,他走後,由誰來接管教導學生?宣森牧師回答:「主自己會照管一切。祂已經叫我回家去,我就要動身了。」

        當晚她向上帝祈求:「主啊,現在我曉得何以我們必須來到這裡,祢要我們負起學校事工的責任。但祢自己必須對宣森牧師說,我們不能開口。」石博士這樣謙和事主,讓主統管全局,並且給人空間聆聽上帝,真是值得我們學習。

        隔天是主日,老宣森牧師在臺上拉五弦琴,領唱中國聖詩。唱呀唱,他突然抬頭開口說:「昨晚我睡不著。聖靈對我說話。祂責備我,祂說祂差派兩位祂的兒女從遠方來接替我的事工,我居然對他們說,他們搞錯了,根本不應該來。現在,我要請問他們是否願意留下來事奉。但在我問他們之前,我要先問你們是否願意接納他們。現在請願意邀請他們留下的人,站起來。」

        就這樣,他們留下來,捉緊有限的時間,裝備聖徒。但情勢愈來愈緊急,她必須向上帝祈禱,懇求下一步指引:「若是祢要我留下來,我願意。我付上大代價才來到中國,我不要離開,但若是祢看到我們在這裏不能提供任何幫助,反倒增添中國基督徒的危險,請告訴我祢的最高旨意。」突然一節經文躍入眼裏-「你們離開吧!離開吧!」(賽五十二11)石博士的祈禱令我感慨萬分﹔我想到那些因著上帝的愛和指示,甘心犧牲性命,死在中國的宣教士;他們無論是留是走,都選擇忠於上帝的呼召。

        石博士得到上帝回覆,隔天一早就動身離開,在上帝的恩典下,搭上一班汽車,去蘭州。本來司機不願意載他們,因為路上若遇共產黨軍人攔截,看到有外國人,會讓司機置身險地。

        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是上帝拿手的活兒。在共產黨軍隊迫近的情勢下,他們搭上倒數第二班飛機離開蘭州。這一走,結束了她在中國西北部服事,也結束了她在中國大陸的服事。然而,這並不是她服事華人的終點。大陸福音大門關閉後,她到了台灣羅東、高雄,以及香港,繼續服事華人,直到1970年代上帝為她打開萬國宣教的大門。

 

事奉的轉戾點

        她一生事奉有個極重要的轉戾點,是她服事大有能力的秘訣。

        這個轉戾點發生在1963年香港,她邀請一位東印度傳道人來教會服事。他的事奉大有能力,教會裏燃起復興之火,聖靈大大澆灌弟兄姐妹,許多人得救,被聖靈充滿,得醫治,並且再次向上帝獻上自己的生命。這是前所未見的。最重要的是,她看到弟兄姐妹的生命改變了,開始過聖靈充滿的生活。

        她為眼前發生的一切欣喜歡樂。她看過不少有名和無名的傳道人過境香港服事,但從未看過有人擁有像他恩膏服事的影響力。傳道人離開前,她詢問他的服事秘訣。他的回答改變了石桂林博士的一生。

        他說:「姐妹,我禁食卅天,只喝水。在此之前,我的講道和服事還算不錯,但禁食之後,聖靈接管了我的服事。第二件事是,我向上帝獻上百分之百的我。我完全降服自己,遵行祂的心意,無論祂要我做什麼。就是因為上帝差遣我來,祂要我此刻待在這裏,我才在你們小教會服事。我的生命完全無條件降服於上帝。」

        他的分享激起她內心的渴望,她向上帝祈求:「我的生命需要那樣的恩膏。若是我沒有恩膏,我怎能帶領祢的百姓進入復興。主啊,倘若這意味著我必須付上禁食的代價,那麼請給予我禁食的力量。我沒有力量禁食。」 當她祈禱時,上帝給她但以理書十章3節,她曉得上帝要她禁食二十一天,並且可以喝些果汁。

        禁食後,她的服事開始伴隨著聖靈的火和神蹟奇事,並且上帝為她一一打開了世界的服事大門。「到世界各處傳福音」聽起來頂風光的,但她回回都付上極大的個人代價。許多時候,她必須割捨內心濃濃的親情;更有許多時候,她身上只有去的機票,沒有回程機票,也沒有足夠旅程需用的款項,就上路,更不曉得何時上帝才要她回家。這就是何以她為自傳命名為《無條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

        自此,禁食成為她的生活方式,而全然降服上帝是她的生命態度。除了到各地傳福音之外,石桂林博士還撰寫了五十本以上的書籍,並且她寫了不少詩歌。記得頭一次,她的文字打動我的心,是她寫的那首「全然降服」(Fully Surrendered)詩歌,歌詞略譯如下:

我這條生命不再屬於我

我把自己單單奉獻給祢

我的上帝,隨祢心意使用我

我不再擁有一絲一毫的自己

 

全然降服於祢─我的上帝

完全服從祢,求釋放我的自我

惟獨去─祢要帶領我去的地方

惟獨被使用在祢有需要的地方

不為我的自我提出任何要求

無論是名聲、樂事、或地上財富

喔主啊,讓我與祢同釘十架!

讓祢自己的生命得以透過我活出來。

 

美麗的生命

        石桂林博士經歷十分精彩罕有,但篇幅有限,只能稍稍一瞥她在中國人當中的服事,並且把她一生服事得力的秘訣介紹給大家。也許你還不曉得,她是冷戰時期,頭一位到蘇聯講道的女傳道人呢!她幾次提到上帝要她去某地傳福音,她就向上帝求愛來愛當地人民。從上帝來的大愛是她到世界傳福音的動力。

        禁食和全然降服主是她忠心服事的秘訣。她清楚指出禁食是人避開落入肉體情慾、眼目情慾、今生驕傲的好方法。她有個祈禱,深深觸動我的心:

天父,奉祢兒子耶穌的名,我來到祢的面前。

惟獨靠著耶穌的公義和恩典,

我膽敢站立在祢的同在中,

懇求祢,再次用祂的寶血潔淨我。

耶穌,使我能像祢。

賜給我祢那同樣美好的聖靈,

並且使我像基督一樣。

除去我生命中令祢憂傷的一切。

幫助我仁慈寬容,樂於饒恕,

並且完全遵行祢在我生命中的旨意。

我懇求祢,聖靈,掌管我生命中每時每刻。我犯罪時,求祢指正我,叫我能夠知罪,幫助我這器皿不斷充滿聖靈的膏油,為的是當大祭司、新郎、萬王之王、榮耀的主為祂的新娘而來時,我會預備妥當。

 

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細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隨筆

曠野──蒙福之地

 

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

                                馬可福音一章12節

 

        曠野不是一個被棄置、受懲罰的地方,而是蒙福之地。在那裏,你的心會得潔淨,而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8)。在曠野裏,你會清楚聆聽到上帝的聲音。

        我曾經在以色列待過一個月,在那一個月當中,我只在兩個地方忍不住熱淚湧流,一個是耶路撒冷老城裏的哭牆,另一個是拿格夫曠野(Negev),因為在這兩個地方,我被上帝深深的觸摸。

        誰說天國的福音是平和易進的,天國福音是暴力、猛烈的(太十一12;路加十六16)。中文聖經譯為「天國是努力進入的」,但它的原文是「武力、暴力」。在曠野中,你會遇見撒但,但是靠著耶穌的寶血和聖靈的能力,你必戰勝撒但。

        因著曠野的一無所有,個人的野心、慾求、自我,都會顯露無遺在我們的眼前。一旦認出自己內心那些阻擋我們親近上帝的慾求和罪惡,就可以認罪,靠耶穌基督得勝有餘(羅八1-2)。

        當聖靈領你進入曠野,祂不會棄你而去,而是陪伴一旁向你開啟你的真我,並且教導你,釋放你。

        曠野是聆聽聖靈的好地方。在那裏,你會得見上帝。

 

細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十月份,魁北克省蒙特利市奧林匹克廣場群集了至少三萬人以上,一起歡慶安德亞弟兄(Brother Andre)被羅馬教廷封為聖徒。據說有四萬多人買票參加,但警方說大約有三萬人前來;不少政要也列席,諸如市議員﹑魁北克省省長,甚至連加拿大總理都出席參加。在場講道的紅衣大主教主持了二小時的彌撒和冗長的講道。不少人說,整個慶典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大會工作人員扛入一大堆枴杖,這些枴杖是安德亞弟兄為之祈禱蒙醫治的人留下來的。不過,紅衣大主教講道時,一再提說:「世人真是愚拙,以為是安德亞弟兄行神蹟,事實上是我們良善的主做的…」

        這番熱鬧景象看在不少加拿大耆老眼中,格外感喟。魁北克省法裔歐洲移民佔多數人口,十分世俗化,並且極其厭惡教會,而今居然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錢聽紅衣大主教主持二小時彌撒,真是罕見景象。教會且慢偷笑!那麼多人來,是出於懷古﹑慶祝歷史之情,來湊熱鬧,而不是出於宗教信仰。在魁北克省,教會是極其不受歡迎的。

        六十年前的魁北克省,可不是如此,至少大家沒像現在這樣明目張膽仇視教會。早在十七世紀,魁北克省是法國殖民地,法王下令惟有羅馬天主教教徒才能移民新法蘭西(現在的魁北克省是新法蘭西的一部分)定居。因此,魁北克省本是極富宗教色彩的。

魁北克世俗化

        廿世紀前半葉,可算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輝煌時期,尤其當保守派國民聯盟黨杜普利斯(Maurice Duplessis)主政,教會大力支持政府,活躍參與政治,教育,經濟和社會。當教會參與政治時﹐要守住聖經的原則,放手讓賢人行事,並非易事,過猶不及是常見的景象。當時教會固然有腐敗的地方,但也有敬虔清潔自守的信徒和神職人員,受封聖徒安德亞弟兄就是一例。問題是,從加拿大立國以來﹐加拿大政府一直是魁北克人的眼中釘,而教會和政府合作也隨之成為魁北克人的假想敵。

        四十多年前,魁北克省百姓積進地推翻保守派政府,連帶把羅馬天主教會也掃出門,並且把百年來信仰基督和美好基督信仰價值觀也一起丟棄,就像是為了幫嬰兒洗澡(改革),把骯髒的洗澡水倒掉,卻連帶把嬰兒也倒掉。歷史學家說,這是「寂靜的改革」,當時還發生了暴力綁架流血事件,真搞不懂這些歷史學家是怎麼定義「寂靜」的。

        魁北克省幾乎是一夜之間走向世俗化,以婚姻為例,幾年之內,離婚件數從三位數字跳到五位數字。魁北克道德淪喪﹑性解放是出了名﹐有同性戀城(gay town)﹐也有同性戀檔案館﹑每年還有同性戀大遊行﹐是性解放者雲集的日子﹑大都市的女煙民巾國不讓鬚眉…若要舉例真可說不完﹐幾年前在電視節目還有女的不穿內褲掀給現場觀眾看。 

英法世仇

        寂靜革命後,魁北克省居民甩掉了教會﹐並英法世仇的問題仍深根存在。英法世仇要追溯到十七、十八世紀,當時魁北克省本是法國殖民地,與英軍打了不少仗,多半是得勝一方。但十八世紀法王路易十五簽署巴黎條約,把魁北克省給了英國;自此,這些法國移民失去祖國的支持和救助,成為祖國的遺孤。

        魁北克人本是得勝一方﹐卻因失去祖國支持﹐還被祖國割給敵國﹐內心的不平﹑憤懣是可想而知的。這樣的仇恨世代相傳﹐不減反增。因此在代表英國的加拿大政府治理下﹐英法對立一直是加拿大政治社會的亂源所在。

        記得有一回去魁北克省蒙特利市開會,我上司到雜貨店去買筆記本,被老闆轟出來,罵她:「有嘴,不說法語,不賣!」這是因為我那只會說英文的美國人上司用英語問他買本子。反之,講法語魁北克居民上其他省份,也照樣受歧視。這種事層出不窮,不是新聞﹐而是社會常態﹐尤其發生在較小城鎮裏。

 

和好的行動

        然而,在敵對聲勢中,一群加拿大基督徒體貼上帝的心意,懇求上帝醫治加拿大的大傷口,讓這兩個族群信徒,拋棄歷史仇恨,彼此尊重,期盼能進一步彼此相愛。

        要跨越文化的敵對,並不是易事。外人很難想像當事者內心的掙扎。魁北克法裔奧迪特‧孟納(Odette Menard)牧師曾說出當年的難處:「我父親教導我,要憎恨每件與英國和英文相關的人事物。我根本不愛加拿大,一點也不。」另一位魁北克法裔艾藍‧卡榮(Alain Caron)牧師也分享當主感動他,要放下魁北克,擁抱加拿大時,他向主爭辯:「主,你這要求太難﹗這一來,在父親的眼中,我會成為叛徒。而祢居然還要我與英裔的人做朋友,與他們同行;但他們是他們,我們是我們。」

        儘管困難重重,他們還是邁開順服的步伐。2001年九月英法裔牧者和信徒在卡羅那集會(Kelowna Gathering),主動工在一些教會領袖的內心。英裔加拿大領袖們謙卑跪在法裔加拿大領袖的面前,宣告加拿大英裔教會和魁北克法裔教會不再彼此敵對。魁北克教會領袖們一聽,放聲大哭,彼此擁抱。

        集會後,這次聚會的領袖們呼籲加拿大信徒為法裔加拿大人禁食四十天。並且,接下來的半年,在安大略和魁北克省舉行地域性教會領袖集會,一起尋求主的心意,來醫治加拿大的傷口。2002年八月,約有一千五百民全國各地英法教會代表領袖聚集加拿大結盟誕生地─愛德華王子島夏洛特鎮(Charlottetown PEI)同意開始「交往」。與會有從英國教會和法國教會來的教會代表,給予祝福。

        也許你會覺得何必多此一舉,搞什麼交往?若是了解英法兩裔信徒之間的鴻溝,你會知道交往是必要的。曾聽法裔奧迪特牧師私下說,儘管有心要和好,但某一回聚會,大會安排他們夫婦和我們教會老牧師(英裔)夫婦住同一個小木屋,她內心交戰,好恐懼,躊躇好久,最後還是決定不住進去。奧迪特牧師的反應,相當典型;累代世仇疏離了加拿大英法裔,彼此沒有信任的基礎。

        兩方的交往是從法裔奧迪特牧師帶領該教會敬拜舞團﹐由東到西親訪各省主要都市信徒,一起敬拜集會開始的。要曉得加拿大幅圓廣大,居世界第二,這樣幾十人的各省親訪行動難能可貴,更何況奧迪特牧師的教會是小教會,資金並不充裕。

        雙方密切漸近往來三年後,終於達到願意和好的共識,舉行『一心』聚會。我有榮幸去觀禮。參加這次集會的人包括全加拿大各省份信徒代表,還有原住民﹐以及愛斯基摩人基督徒。要曉得加拿大幅圓廣大,居世界第二,這樣跨越省分的集會,倍覺難得。聚會中,大家還在魁北克市遊行,宣揚和好的意願。

☆☆☆

        記得幾年前,奧迪特牧師教會敬拜團隊舞者有不少人受傷或舊傷不癒或生病,我們英裔老牧師對他們的關切不亞於平日對我們的關心,百忙中,還跑去他們教會一起敬拜和祈禱好幾天,並且我們教會的弟兄姐妹(多半是英裔)也竭力為他們祈禱。結果,他們舞者們經歷神蹟,得醫治,完全康復。想必他們彼此相愛的心,討上帝的歡喜,神蹟降臨。

        跨越累代世仇,以彼此相愛來替代民族仇恨,並不容易;但這些英法裔信徒做到了。

刊登於《宇宙光》雜誌441 期 2011.01

細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電話找好友琳﹐恰好是他先生接的電話﹐沒想到他一聽我的聲音﹐劈頭就要我勸勸他老婆﹐在家帶孩子﹐不要出去做事。我愣了一下﹐顯然他們倆人正為此事鬧不愉快。琳的先生是教會執事﹐在事業上很有成就﹐也很有企圖心。我沒回什麼話﹐他又接著說﹐要自己老婆向我學習在家帶孩子。我支支吾吾混了過去﹐我曉得他想我高學歷在家帶孩子﹐是最有說服力的﹐然而我有不同的想法﹐也不好在他氣頭上﹐火上添油。

        教會多半鼓勵婦女在家做全職母親﹐尤其孩子幼小時﹐這看來是合理且有智慧的建言﹐因為下一代的培養不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父母的榮幸。然而﹐全職母親是為人母的惟一選擇嗎﹖當婦女接受了專業訓練﹐要她待在家中相夫教子﹐是否太浪費了﹖曾聽職業婦女的姐妹說﹐自覺低人一截。選擇做職業婦女是個不討神喜悅的選擇嗎﹖更何況人生有許多身不由己的事﹐對不少單親母親或遇見家變的婦女而言﹐全職母親可能頂多只是內心的期盼。全職母親真的是最佳選擇嗎﹖

        相對的﹐全職母親們犧牲收入﹑付出青春﹑辛勞﹑寂寞﹑沒成就感﹐但在社會上換得的往往是彷彿低人一等的地位。有時候﹐就連女性也歧視女性。有一回﹐團契歡迎新朋友來﹐大家自我介紹﹐姓名與工作。在座多數弟兄們一聽他們自我介紹在哪裏工作﹐就曉得他們的高學歷。而我呢﹖既然選擇留在家中工作﹐就是以照顧孩子﹑丈夫為重﹔我就自我介紹在家帶孩子。結果聚完會﹐一位新朋友(女性)走過來找我先生說話﹐她以欣賞的態度與在座幾位學有專長弟兄談﹐而她連看在身邊的我一眼也不﹐她的肢體語言明擺著輕視。我倒是無所謂﹐有點兒好笑﹐旁邊一位弟兄看不過去﹐就插嘴﹐介紹我的學經歷。這下子﹐她馬上對我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而我呢﹖有點心酸﹐看著房間另一角幾位在家全職母親﹐她們默默持家所做的犧牲﹐又有多少人懂得欣賞她們﹑尊重她們呢﹖難道惟有職業婦女才有價值﹐能夠活出生命的燦爛嗎﹖

賢德的婦女

        教會牧者常用箴言最後一章來講論才德婦女。這段經文所描繪的女性是一位超級女強人且性情溫和﹐說話有恩慈﹐行事有智慧。她天未亮起床,做早飯﹐分配工作給女僕(瓦斯爐﹑洗衣機﹑洗碗機﹑烤麵包機……)﹐購置產業﹐經營果園﹐健壯﹑勤勞,經營服飾生意﹐不怕繁重的工作﹐往往工作到深夜﹔她自己紡線,為自己織布﹐織造床單,為自己製麻紗和紫色布的衣服﹐讓自己家人衣食無慮﹔她開口表現智慧,講話仁慈﹐辛勤處理家務,不吃閒飯﹔以致她的老公能服務鄉里﹐擔任地方上的領袖。

        到目前為止﹐我聽到有關這段經文的講道﹐都是鼓勵全職媽媽﹔但從經文看來﹐這位婦女好像是一位十項全能的女性﹐既扮演好妻子﹑母親的角色﹐不但理財又生財﹐擁有自己的事業﹐是丈夫內心的倚靠。單是看她從早忙到晚的體力和精力﹐還能和顏悅色﹐說話有恩慈愛﹐就讓我羨慕不已。這位姐妹似乎挑起全家生活的擔子﹐讓她的丈夫沒有家庭負擔﹐可以在政治事業上一顯身手﹐並且全力事奉。

        然而話又說回來﹐新約不只一次提到﹐教會領袖資格之一要好好管理兒女和自己的家(提摩太前書三章﹐提多書一章)。可見聖經教導﹐男性也當負起管理家庭的責任。然而﹐男性在專業職場上拼命﹐等晚上回到家已經是筋疲力盡﹐根本沒有體力﹑精力留給妻子﹑兒女﹐更別提能管理家庭的責任﹐絕對不是罕見的現象。若在加上在教會熱心事奉﹐孩子可能一星期才見到幾次爸爸﹐就算見到爸爸﹐爸爸也不見得有心情關心他們的需要。(不過﹐我也必須承認體力與精力也是不少婦女所面對的挑戰。)

以家庭整體做全盤的考量

        我常納悶﹐箴言最後一章可不可能只是呈現當時父權思想之下的夫妻配搭狀況呢﹖其實﹐管理好兒女與家庭﹐重點並不在於在家或職場的選擇﹐而是要以家庭整體做全盤的考慮來做抉擇。

        作家江兒就是最好的例子。江兒夫婦兩人原本都在報社上班,從江兒妻子懷孕開始,兩人就開始思考是否該為了孩子把工作辭掉、誰辭掉的問題,不過總沒有定論。最後﹐夫妻因著共同信仰,透過禱告,得到共識,終於決定由江兒辭去在報社的全職工作,全心在家帶兒子。

        江兒回家以後,夫妻兩人才發現,其實他是比較適合帶小孩、比較有理家天分。剛開始他也會鬱卒,因為突然間工作沒有了﹔但若是你看到後來充滿熱情、笑容滿面的江兒,實在很難想像「憂鬱」的江兒是怎麼一回事。也是因為這段時間﹐江兒領悟到自己對才慢慢發現在溝通與輔導的興趣。現在江兒在教會上班,負責家庭輔導方面工作。他說﹕「社會其實需要像我們這樣鬆動的人口,去修補社會上的問題,」江兒很高興現在能發揮自己的輔導所長﹐而據說他妻子後來也辭去全職的工作。

        我個人認為在夫妻在專業上一起卯足勁全力衝刺是個理想﹐但卻是不太可能的事﹐尤其在孩子幼小時﹐除非有祖父母鼎力相助或是雇用保姆﹐然而這也意味著把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交給他人承擔的取捨。但總括而言﹐若是以家庭為考量且由夫妻擔負起父母的責任﹐夫妻其中一人勢必要有所犧牲﹐可能需要全職在家﹐也可能是選擇且甘願停留在時間較有彈性的工作上或是兼職。

除去「如果‧只要」大敵

        前些日子﹐與朋友豪義閒聊自己平日禱告內容﹐他說了一段會令不少女性動容的話。他真誠地分享﹐「我平日想著就是為我的子女和孫子代禱﹐還有為我妻子黛安代禱﹐求主引領她並且祝福她能夠活出神在她身上最美好的計劃。」我想這是每個女子最期盼的就是嫁給予一位樂意成全自己的人。然而﹐世事不見得總是能讓我們乘心如意﹐我們的配偶不見得會了解我們的需求﹐不見得會想到要成全我們能活出燦爛的生命。

        有一回聽莉莎‧畢維爾師母講道﹐她突然開口說﹐「姐妹們﹐不要貪戀別人的丈夫。」她語出驚人﹐仔細一聽﹐才曉得原來是因為她丈夫約翰‧畢維爾牧師是北美頂受歡迎的講員﹐有不少姐妹愛慕﹐當著師母面指出師母配不上牧師﹐她心有所感才發此言。(其實他們兩人金童玉女型﹐很俗配。)在師母分享要追求心思意念的純潔之後﹐她又突發一語﹕「其實﹐你所慇羨的男人(她是指牧師)回到家裏﹐照樣襪子到處亂丟﹐那德性和你家老公也差不多的。」

        「貪戀別人」這句話頂重的﹔我們不見得會批評人家夫妻不相配﹐貪戀別人丈夫﹐但羨慕別人丈夫的體貼﹐就抱怨自己的老公﹐或自怨自嘆嫁錯郎﹐並不是罕見現象。在教會裏﹐我就看過有些姐妹知道某弟兄很顧家﹑疼老婆之後﹐就開始公開或私下抱怨自己先生﹐甚至成為夫妻吵架導火線。其實﹐這樣的受害者心態就是擋住我們享受今天的最大阻礙之一。

        洛杉磯一位小有名氣的心理醫師曾分享﹐聽過成千上萬病人用「如果‧只要」這幾個字作開頭語﹐說出一大串內心不滿或悔不當初的話。這些病人一直說個不停﹐直到這位心理醫師要他們停下來﹐向他們指出﹕「如果只要你不再說『如果﹐只要』﹐我們也許就能一起解決掉你的問題。」這位醫師何以這樣子說呢﹖因為「如果‧只要」不能改變目前既成事實﹐卻使人不是停留在過去﹐就是希冀不可能的未來﹐只是浪費時間。

        我們若是一直處在羨慕他人體貼的丈夫﹑埋怨自己丈夫的景況中﹐就永遠走不出自憐與慇羨的死胡同。這麼一來﹐活出美好今日只是一場永遠不會成真的夢。

欣然做自己

        其實﹐全職或兼職的抉擇只是外表的問題而已﹐重要的是去了解自己生命的價值﹐才能欣然做自己﹐活出美好的今日﹐不然就會很容易落入欽羨他人的受害者心態中。忘了是誰曾說過﹐「人最強勁的敵人並不是不利的境遇﹐而是自身的心理狀態。」

        然而﹐人若是了解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會擁有一份誰也奪不去的知足與喜樂﹐曉得自己毋需以成就(無論是專業成就或養兒育女的成就)來肯定自己﹐就算丈夫不配合﹐我們照樣能以家庭整體為考量﹐來做抉擇﹐並且活出美好的今日。

        無論是全職母親或職業婦女(男性也是一樣的)﹐都需要明白自己生命的價值﹐才能得到深刻的滿足感﹐不再慇羨他人的成就﹐更不再追求其他的人事物來填補內心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肯定感。然而﹐這份生命價值的認知﹐惟有從神永恆的角度﹐在聖靈光照之下才會明白。

        「欣然活在此刻」是需要時間且有意去培養的﹐會經由禱告祈求聖靈光照﹐漸漸真實明白「上帝愛我」這份事實﹐紮根在我們的生命中﹐得以逐漸明白(不只是頭腦知道)因著上帝的愛﹐基督為我流血捨命﹐我毋需做任何事來博得祂對我的愛﹐並且在祂眼中我是珍寶﹐我毋需用成就來肯定自己。

        然而﹐我們不需要等弄清楚自己生命價值之後﹐才能開始活出美好的今日。享受生活中大小事﹐為這些事感恩﹐是進入美好今日的頭一步。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發現一些美好的事物﹐也許是牆角一棵生命力強健的蒲公英﹐是下午麵包店飄出的新鮮麵包香味﹐或許是微風吹樹葉的聲音﹐或是晨光斜照秋天落葉。這些生活的小發現聽起來似乎很陳腐﹐卻是生活的實質內涵。我們往往容易視這些事為理所當然﹐但是當我們為這些大小事的享受感恩時﹐美好今日的大門就為我們敞開。


細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德勒牧師(Rev. Robert Heidler)曾描述初代信徒的聚會是從敬拜開始的,直到了用餐時刻,敬拜才暫時告一段落,信徒和新朋友們彼此相交,享用愛宴。用餐完畢,又再開始敬拜讚美,直到聖靈彰顯降臨那一刻,神蹟發生,有人病得醫治,身上的鬼被趕掉…等。就連非基督教的歷史文件都有記載,在第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前,像病得醫治、趕鬼等神蹟奇事,本是教會尋常事。神蹟奇事不僅發生在個人生活中,更是發生在群體敬拜中。   

        不曉得當時是否有敬拜團隊?可能性不高,但這不是重點,就連神蹟奇事也不是敬拜的重點。在敬拜中,最重要的是上帝得讚美、尊榮、頌揚,直到聖靈彰顯並且自由運行、觸摸人心、人身心靈得醫治,並且生命得改變。

 

最佳的敬拜形式

        布德孝(Paul Bradshaw)指出,「就我們對初代教會敬拜形式的了解,那時並無標準化的敬拜儀式,而是不同群體各有不同的敬拜形式。直到第四世紀,為了要區分正教和異教,不同的群體在如此壓力下,慢慢接受某種統一的敬拜形式。」(註一)歷史告訴我們,自此統一敬拜的形式成為了敬拜的重點,敬拜漸漸失去了活力,原本常有的神蹟奇事成為稀奇罕事,有時就連敬拜形式也成了批判與攻擊的焦點。

        直到如今,敬拜形式和敬拜領袖的表達仍常成為批評的焦點。其實,在「用心靈和真理敬拜」的原則下,信徒彼此接納,欣賞與自己不同的敬拜形式,是蒙神喜悅的。這樣的合一態度往往促使會眾敬拜時能更深進入上帝的同在中。

        教會同工們亟需對敬拜有合一的看見。若是敬拜領袖和牧者彼此對敬拜形式或表達看法有差異時,敬拜領袖切莫堅持己見,存謙卑的心祈禱,尊重上帝託付牧者的職份和權柄,不要背後批評牧者;但也請牧者多鼓勵敬拜領袖,多體諒敬拜領袖的感受,敬拜領袖往往富有藝術家易感的心,面對粗糙的人際關係處理,容易心裏受傷。合一在上帝面前是極其討喜的。

        最佳的敬拜形式,並不存在。每個教會都有其敬拜方式,並且每位信徒也有其獨有敬拜的方式。有的教會重視傳統詩歌,有的教會只唱現代詩歌;有的教會敬拜時十分重視安靜等候神,有的教會又喊又跳又拍掌的;有的教會注重肅靜和儀典,有的教會講求自由、不拘形式。讓我們超越形式,進入敬拜的實質吧!不要批評某人敬拜又喊又跳是屬肉體的敬拜,像當年米甲嘲諷大衛王踴躍跳舞一樣。也不要批評某人敬拜安靜不動是死寂的敬拜,疏不知在肅靜中敬拜,也是神所喜悅的。

 

盡情的專一敬拜

        幾年前去以色列,某主日,我去耶路撒冷萬王之王教會(King of Kings Community,Jerusalem)參加崇拜,「恰巧」那天有特別來賓是敬拜領袖保羅‧韋伯(Paul Wilbur)。我準時到達聚會禮堂,但已經人山人海,沒想到前幾排特別留座,讓了出來,「恰巧」有人邀請我往前座去,一坐下,才發現我「恰巧」坐在韋伯的後面,可以就近觀察他。

        韋伯是我最敬重的敬拜領袖之一,無論是他寫的詩歌,或帶領的敬拜,總激起我對上帝愛慕之情,他領敬拜的風格往往氣勢磅礡,他寫的詩歌歌詞常使我對上帝國度有更深的領悟和期盼。那一天的敬拜也是如此,全體會眾沒多久都投入敬拜的洋海,向上帝獻上深深的仰慕之情。

        我閉著眼敬拜,向上帝獻上讚美,不曉得過了多久,張開眼,才發現韋伯早已下臺,把敬拜交給教會年輕人帶領,但他並沒有回到座位。我透過講臺燈光,目光嚴嚴在一片漆黑的會場,搜索他的身影。結果發現在會場最暗的角落裏,他全人俯伏專一敬拜。那一幕在我心靈刻下深深的印痕,原來盡情、專一愛慕上帝是韋伯帶領敬拜的秘訣。

        韋伯專一敬拜的秘訣正是我主日領詩時最大的挑戰之一。臺上領詩的職責和壓力往往容易讓領敬拜的人分神,並且稍不留神,很容易讓會眾的反應影響敬拜的專注力。我了解靠個人力量做不到專一愛慕上帝敬拜,但我能夠倚靠我們厚賜予人的上帝。每當我向祂懇求幫助,使我能專一敬拜,祂就慈愛地應允我。祂的信實和良善,無人可比。

 

平日深耕敬拜

        遇見韋伯的故事還沒結束。那天崇拜後,我去帳幕禱告塔(Pavilion Prayer Tower)接受醫治禱告服事,結果「恰巧」遇見韋伯在禱告塔敬拜上帝,在場連他只有五人。我以前所認識的韋伯,是常與大詩班和交響樂團同工,帶領幾百人、甚至千人一起敬拜的他;但在那小小的房間裏,我看到他目無旁人,拿著吉他專心敬拜,那份仰慕上帝之情深深觸動我的心。

        我才明白,原來平日的他就是這樣愛慕上帝,臺上領詩的敬拜是他個人敬拜的延伸。想到那一天發生這麼多「恰巧」,不禁莞爾而笑。記得有人說過:「基督徒沒有所謂的『恰巧』,因為一切都是上帝的百分之百預定中。」

        韋伯敬拜的榜樣深深感動我。不少上帝大力使用的敬拜領袖都像韋伯,平日深耕他們的個人敬拜生活。這是我個人敬拜急需成長的一環。

        詩歌是敬拜的方式之一。除了唱詩敬拜之外,我從兩個方面來拓展自己敬拜的深廣度,給大家參考。首先,我用聖經裏敬拜的禱告來敬拜,或用詩歌、或是祈禱來敬拜祂,尤其啟示錄、詩篇、先知書中不少寶貴的敬拜禱詞。我原本因自己拙口笨舌,想借用聖經中前人的禱詞,沒想到卻豐富了我敬拜讚美的詞彙。

        其次是,查考和默想聖經中有關上帝屬性的經文和原文涵義,諸如:聖潔、公義、信實、良善…等,並且禱告懇求聖靈在生活中能經歷∕明白祂的屬性。這些對上帝的認知和體驗會拓展敬拜者讚美的深廣度,是一輩子學不完的功課。

        就像每位信徒,每天投注時間讀經禱告,敬拜祂,親近祂,默想祂的話語,也是敬拜領袖每天不可少的。從經文及從生活中,培養聆聽神微小聲音,更是重要。因為平日靈修時的聆聽和領受,會幫助我們在臺上領詩,或禱告、或讚美,敏銳察覺聖靈的感動。主日崇拜,是敬拜生活的一部分;而敬拜領袖臺上的敬拜,則是平日個人敬拜的延伸。

 

屈身事奉弟兄姐妹

        帶領敬拜是從愛慕神,到愛人,屈身服事弟兄姐妹的事奉。領敬拜是在人前的事奉,所以敬拜領袖要謹防驕傲自高的陷阱,以屈身為眾人洗腳的服事心態,一起來到上帝的施恩寶座,頌揚祂的美德和大能作為,敬拜祂。

        崇拜的對象是上帝,而會眾則是群體崇拜中不可或缺的主角,領詩者不過是引座員,透過音樂、詩歌、禱告,邀請人進入上帝的國度。音樂是一種語言。敬拜領袖儘可能使用會眾能產生共鳴的音樂語言,不是以自己的音樂品味為最高考量。至於怎樣挑選詩歌和詩歌的安排,不妨參考一些敬拜領袖寫的書籍,以及參加敬拜研習會,汲取他人的經驗。其實,我們身邊其他的敬拜領袖是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學習榜樣,無論是新手或老手﹐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曾聽有人說,領敬拜的人只要心向著主敬拜即可,不用太在意音樂的技巧。這樣的說法有點偏激。其實,樂手和唱詩者的音樂技巧決定詩歌敬拜表達的空間,而美好的音樂技巧會豐富詩歌的語言。樂手善其器,歌手音準、拍子準,是需要的。向上帝獻上最好的,本是應當。

 

把主權交給聖靈

        敬拜前,敬拜團隊有充分的演練是絕對必要的。週間的演練讓敬拜團隊熟悉詩歌,並且回家有機會私下練習。到了主日崇拜早晨的演練重點,就不再是詩歌歌曲的安排和音樂的技巧,而是著重於預備敬拜的心。

        敬拜領袖從禱告主題、挑選詩歌、到敬拜團隊演練,都是在敬拜和尋求聖靈心意下進行。並且主日崇拜時,敬拜領袖還是需要隨時觀察聖靈的意向。

        每個教會順應聖靈引導的方式,各有不同。分享我們教會的方式,供大家參考。在我們教會裏,敬拜的麥克風是開放給每位會眾的。順應敬拜河流的責任不僅是敬拜團隊的,也是教會牧者和長老的,更是每位參與敬拜的弟兄姐妹的。

        主日敬拜中,若任何人有從聖靈來的感動都可以上臺分享,或詩歌、或禱告、或分享。不過,除非教會領袖當場公開邀請,否則每一位有感動分享的人都必須先徵求教會領袖同意,由教會領袖查驗後,在敬拜時合適的契機上臺,若被拒絕,我們絕對尊重教會領袖的查驗。

        最近﹐我們教會敬拜邁入新的一季﹐在敬拜時聖靈有時會賜下即席詩歌。但就算敬拜團隊有人有感動要唱即席詩歌,也必須先徵求主領的同意,才開口唱;由於大家在聖靈裏合一,通常只要一個手勢或眼神,就可以表達意願,徵求同意,並等待合適的時刻唱。此時,敬拜團隊若有足夠的技巧,樂手們就可以立即彈出和弦,歌手們可以唱出合音伴唱,負責字幕同工有足夠時間能打出即席詩歌歌詞,在大家同心齊力事奉下,即席詩歌的信息就更能滲透人心。

XXX

        一年多前,韋伯在以色列隱基底帶領從上百個國家前來五千位信徒,一起敬拜向主求甘霖。聚會正逢旱季。結果,不僅聚會中出現神蹟奇事,會後天空還下起不合時節的甘雨。之後,韋伯應邀去阿拉伯大公國領敬拜,聚會當天有四千人來,他們領全場的人做得救禱告,唱詩歌讚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之後,他們去另一個穆斯林國家科威特。在五英畝的地上,有幾百人高舉手,說:「我要得到你所說的救恩。」場面激動。據聞有位穆斯林因信主得救太興奮,突破警衛重圍,衝入講臺,用力把韋伯的頭壓在手臂下,使大家虛驚一場!

        韋伯的經歷正是每位敬拜者內心的渴求─願我們的敬拜能蒙神喜悅,上帝國度降臨,使坐在死蔭之地的人見光明,人身心靈有病得醫治。讓我們竭力深耕敬拜﹐向上帝獻上祂應得的感恩和讚美﹐頌揚祂偉大的作為﹐記念祂豐盛的恩惠﹐高唱祂的信實﹑公義﹑慈愛。

 

註一,Paul Bradshaw, The Renewal of Sunday Worship,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Christian Worship (Nashville: Star Song Publishing Group, 1993), 3: 208.

細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八世紀,衛斯理和其他一些揹負福音使命的傳道者騎著馬到各地區巡迴傳道,尤其深入貧困鄉間沒有教堂的地方,在野地證道,大家稱他們為「巡迴騎士」(Circuit Riders )。而當今廿一世紀,由於飛行運輸工具的發達,地球成了地球村,飛機和車輛替代了馬匹,成了往來代步的工具,而大衛‧布萊特(David Brett)牧師成為搭乘飛機悠遊四海的「巡迴騎士」。



        他不是名人,但在天堂,他鐵定是名人,因為他經常讓天使們東奔西跑忙碌非常。不但如此,天使們還常為他拍手歡呼,因為他無論得時或不得時,定意傳福音,帶領許多人信主。他不是名牧,但他常雲遊四海,一再受邀到39個國家講道。

        他是我們教會的好朋友,每隔一、二年都會從紐西蘭遠道來探視我們。他來,我們總有聽不完的精彩故事,大人小孩都愛聽。

飛機福音工場

        他是我所見過最熱切傳福音的人,由於經常到各地傳福音,機場和飛機上也是他的福音工場之一。飛機上神聖際遇對大衛牧師是常事。他每回坐飛機總是禱告兩件事:行李要跟著他,以及請上帝特意安排機位。這回他來,分享了一則他的飛機際遇。

        他從洛杉磯飛往紐約,坐在走道旁,隔著走道另一邊的空位旁坐著一位年輕人。這個人一上飛機不是看書就是打盹,似乎不要任何人打擾,但大衛牧師就是不放棄,頻頻看著他,找機會要與他攀談。

        過了好幾個小時,這個人的眼神終於和大衛牧師相遇。大衛捉住機會,笑容可掬,自我介紹:「嗨!我是大衛」,並且告知自己是牧師。這個人居然自動向他大吐內心悲苦。原來他到美國好萊塢發展,在演藝界謀一席之地,但願望落空,甚至連女朋友也跑了,所以打算這趟回家看母親,然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大衛牧師安靜聆聽他的苦情後,也沒多說什麼,只問能否為他祈禱。這個人彷彿溺水的人看見浮木,捉到一線生機,整個人靠過來,急切地說:「請你為我祈禱。」大衛祈求上帝的平安充滿他。在接下來的旅程,這位年輕人聽到福音,信了主,生命再次有了希望。

        故事沒停在這裏。但請暫且容我轉移話題,待會再向大家稟報故事的下半段。 

雲遊四海傳講福音

        傳福音是他的熱情所在。他曾帶短宣隊到歐洲各國、南美、墨西哥、西印度群島、和海地傳福音。前前後後十五年的時間,他曾帶領超過一千位年輕人去短宣。

        在某次中國短宣後,他有感動要召集短宣隊運送聖經去中國大陸。他是那種有感動就邁步前進的人,他曾帶領不同的短宣隊從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到中國運送聖經。單是他個人,就曾偷運聖經出入中國大陸88次(這是幾年前的紀錄),並且在中國大陸各處旅行,親眼見到教會的復興。從他身上可挖出無數帶兩皮箱聖經進大陸的精彩故事。儘管近幾年沒聽說他如此運送聖經,我真覺得中國人欠他一筆福音的債。好笑的是,他深愛華人,但討厭吃中國菜。對我這只會燒中國菜的人來說,一想到要請他吃飯就心煩。

        說他默默無名,也許有些過分。我們老牧師曾告訴我們,一回他去多倫多某聚會服事,遇見一位高瘦滿口美國口音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自我介紹是從英國來的。牧師問他怎麼會有美國口音?這年輕人說:「我在蘇格蘭YWAM(the Youth With A Mission)服事,是大衛‧布萊特改變了我的生命。」隔天,牧師遇見一位從紐西蘭來的白髮婦人,他順口問她是否認識大衛‧布萊特?對方興奮地回答:「當然認識,上週他才帶我妹夫信了主。」短短兩天,在國際性聚會遇見兩位認識大衛牧師的人,這未免也太湊巧了。但這不是湊巧,而是大衛牧師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傳福音的結果。

上帝的供應方式層出不窮

除了偷運聖經外,他一生有太多精彩冒險故事。他曾對我們教會年輕人說,「人太少經歷上帝,是不願冒險的緣故。」單是我們所聽過有關上帝供應他需求的故事,數都數不清。他事工經費全靠上帝的供應。上帝的供應方式層出不窮。

        從年輕時代起,他和妻子就把經濟完全仰賴上帝供應。曾聽說,他為了到蘇格蘭開創YWAM事工據點,全家要從紐約搬到蘇格蘭住一年半。於是,他們把家俱賣的賣,送人的送人,買了機票,全家搬去蘇格蘭。到了蘇格蘭,他們沒有餘錢買傢具,於是禱告。上帝給了他一個點子,登報『基督徒家庭需要傢具』。結果,隔天有人打電話來,說自己的岳母去逝,打算重新裝璜房子,必需搬走所有的傢具,問他們是否願意接收這些傢具。就這樣不到幾天,他們的家不但有全套的傢具,還有多餘的床單可以送給其他需要的人。

        有意思的是,當他們事奉期滿,要搬回紐約時,他們又如法泡製,把所有的傢具送給需要的人。等回到紐約,他們又是空空如也。結果,恰遇有人繼承了一堆產業,決定要重建其中一棟房子,所有的傢具都要儘快處理掉。當然啦!這些傢具都送給了大衛牧師。

在他身上,這類故事不勝枚舉。再舉一例,讓我把前面那個飛機傳福音故事說完。他人到了紐約,來接機的是一對年輕夫婦朋友,他們住在機場附近,他曉得朋友有兩輛車,而朋友負責教會音響,隔天主日不可能送他去聚會地點。所以,大衛牧師心裏盤算好,打算向朋友借車。沒想到朋友沒交談幾句,就說賣了一輛車。大衛牧師一聽,心情大亂,不曉得該如何是好,他沒有信用卡,只有上帝曉得,他口袋裏只有十多塊錢,是朋友託他買東西的錢。

        這位年輕朋友又說,教會某位弟兄在機場行李託運處作事,想見大衛一面。大衛牧師聳聳肩,心想見就見吧!結果,這位弟兄走來,遠遠就對他說:「我要去佛羅里達渡假,你要不要用我的車?」說著,就丟給他一把鑰匙,請大衛用他的吉普車。上帝曉得大衛牧師的需要,早就為他安排妥當。

        故事並非結束於此。飛機上那位剛信主的年輕人曾問他隔天是否有講道,大衛給了這位年輕人聚會地址。結果隔天,大衛去聚會場地,看到這位年輕人。聚會結束,那位年輕人在不知大衛牧師經濟緊縮的情況下,塞了廿元給大衛牧師。

        你可別以為大衛牧師老是過著不足的日子喔!大衛牧師是一位樂意施予的人。一回他到歐洲講道,人家給他的奉獻,他左手拿,右手給出去。聽說那一趟講道之旅,他給出去了幾千元。他活在上帝國度的金錢原則裏,完全仰賴上帝的供應。

跟隨內心聖靈的觸動

        大衛牧師曾感慨地說:「若是你的基督徒生活太平淡無聊,那是你自己造成的。」他的生活充滿對上帝的驚奇。又想起另一個小故事。一回,他去新澤西某教會講道,遇見一位婦女淚漣漣,原來她的女兒因吸毒累犯隔天要被少年法庭傳訊,這是她女兒最後的機會,要是不出席,就要進感化院,但女兒突然離家出走。這位媽媽心急如焚。

大衛牧師自告奮勇,要為她去找女兒。但茫茫人海,何處尋找這個翹家叛逆的女孩呢?大衛牧師和一位認得這個女孩的教會弟兄決定上紐約去,因為不少翹家孩子喜歡紐約的繁華。到了紐約市,他們找了一家青少年愛逗留的酒吧。一問之下,知道這女孩才離開不久。真是好消息!

        他們決定去附近紐約中央公園找找看。同行的朋友繞中央公園外圍找人,而大衛牧師心念一轉,決定到中央公園裏找。走進中央公園不久,他一眼看到了一個女孩穿著軍用大衣低著頭坐著。大衛牧師有感動她就是那女孩,就走過去,拍她的肩膀,叫她的名字。

        正是她!大衛牧師先是把她帶到附近的餐廳,敞開心與她好好一談,再帶她回家。不過,這不是故事的結尾。幾年後,這位女孩獻身給主,還到蘇格蘭在大衛牧師事奉的工場實習傳道呢!

至死忠心

        四年多前,他被診斷出得了侵略性強悍的癌症。我原以為他傳福音的腳步會因癌症停下來,至少不會再像從前全世界到處走,但除了癌症治療期外,他還是四處傳福音。談到他的癌病,他笑笑地表示,並不了解何以自己的癌症沒完全好,但他為之禱告的病人能得醫治。這個謎大概只有上帝才曉得答案。

        寫到這裏,眼前浮起一幕幕大衛牧師講述自己蒙古症兒子講道時的喜悅,他為上帝回應祈禱讓他妻子與未婚懷孕生下的兒子重聚時的激動淚水,以及他講述自己面對癌戰時的平和神情,還有他分享大陸奇遇時的開心笑容。他的生命寫滿了上帝的作為,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優美的講章,見證上帝的信實和慈愛。可惜限於篇幅,只能暫且停筆。

☆☆☆

        衛斯理臨終遺言說:「我一生最愛的話是『以馬內利』。」「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對大衛牧師來說,以馬內利是他靈性﹑信仰﹑生活的中心,與上帝同行是他生命的全部。


若有興趣﹐不妨親訪他的網站﹐聽聽他的講道http://www.circuitriders.co.nz/video.html

細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